教学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动态 > 正文

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理解教师核心素养——新教育实验班开展经典共读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量:

近日,新教育实验班在闻道楼2302开展经典共读活动,课堂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为核心,聚焦“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河南省教学名师刘广文老师与师范学院郝晓东老师分别做了作品导读与解读。

郝晓东老师指出,《给教师的建议》着重强调教师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

第一,学科知识维度。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理解不能流于教材表面,要深入钻研学科内核,清晰把握复杂理论与抽象概念,敏锐感知学科前沿动态,并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学。教师储备知识的同时,应关注学生需求与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当教师能自如运用教材,将知识生动呈现,课堂便会充满源自对知识热爱的情感力量。

第二,心理学基础维度。教师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至关重要。既要关注儿童身体健康,也要探究其智力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掌握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教师需学习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的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达到不随意识记,这要求教师知识储备深厚,能将知识融入有趣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使知识升华为信念。

第三,语言修养维度。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构建教学形象,明确教学内容逻辑,挖掘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备课考验教师逻辑思维与语言修养的统一,教师既要有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也要能从形象事物中提炼精准概念的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应借助“两套大纲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个性化教学“素材库”。第一套大纲是学科核心知识,第二套大纲是关联素材。以物理教学为例,牛顿定律是第一套大纲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科技应用及物理学史故事等属于第二套大纲。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为提升教师素养,郝老师倡导批判性阅读经典,反思短视频时代知识获取困境,避免知识碎片化、浅表化。

共读活动中,刘广文老师以《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为例,生动、具体地解读了《给教师建议》中的理论。在解读《寻隐者不遇》时,刘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单纯字面讲解方式,而是融入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与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把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与教学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巧妙类比,将寻找隐者的过程,类比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艰辛旅程,把隐者的高深莫测,类比为学科中那些抽象的概念模型,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与挑战。

在课堂互动环节,刘广文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有的提出应具备良好的数字化素养,不仅要能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还能将数字资源如教学视频、智能教学辅助工具等巧妙融入教学;有的认为应拥有跨文化沟通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有的认为应具备创新思维素养,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刘广文老师对学生们的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指出,当代教师已身处素养时代,在这一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共读结束,同学们踊跃分享学习体会。有的同学意识到有效阅读文本的重要性,要带着思考和批判精神去读书;有的同学表示今后会更加关注儿童心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材施教。有的同学认为教师应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兼具逻辑性与形象性,传递知识魅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此次经典共读研讨活动为新教育教改班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生提供了审视教育本质、探索成长路径的机会,推动经典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引领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与前行。(郝晓东/供稿)


快速通道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苏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