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龙,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吴江人,1949年9月出生,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80年江苏师院地区大专文科班毕业。全国优秀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1978年,年届而立的汪兆龙无比激动地走进大学,成了中文专业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汪兆龙就立下了毕生的志向———做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坚持就是30年。
汪兆龙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给了他新生,让他这株倔强地生长在农村的小草茁壮成长起来。提起两年的大学生活,汪兆龙记忆犹新。“真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全部的大学生活似乎只有一件事———读书,恨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以至于大学毕业时,学校所在地常熟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几百个日夜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汪兆龙如鱼得水,如沐春风。
1980年汪兆龙大学毕业如愿以偿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改革开放初的学校百废待兴,面对学生热切期盼的目光,汪兆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现在全国都讲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教书育人不也是一项需要改革创新的事业吗?如何尽可能地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难道一本书、一支笔就是教师的全部工具了吗?在讲解《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时候,汪兆龙突然拿出一幅图片,图片上画着一棵傲然挺立的白杨,形象和课文中描写的那么贴切,学生们眼前顿时一亮。这幅汪兆龙查阅资料、亲手画成的图片虽然简单,却在师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让知识的传递方式更加多元化,这也许就是多媒体教学的前身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等电教媒体逐渐出现在课堂上,怎样让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让电化教育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汪兆龙再次苦心钻研。
同时,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走出校门,向同行、专家请教,把好的做法和经验请进来。在讲解《长江三峡》这篇课文时,他配合精心剪辑的录像片,绘声绘色地带领学生“畅游”了一番三峡。这堂课不仅吸引了苏州市语文教师的观摩,还被摄制成电教示范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播放了8次。
当电脑还是稀罕物的时候,汪兆龙就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边学边用电脑制作课件。学生们都惊叹不已,在他们眼里,汪老师就是改革创新的榜样。“课要常备常新”,这是汪兆龙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海量增长,任何教学都不能墨守成规,特别是语文教学,“因此要把时代这本活书引入课堂”。汪兆龙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想不断碰撞,作为老师既要把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巧用新闻导入课文,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课文朗诵录音比赛,给风光片配解说词,穿插展示图片资料,引进声屏电教手段……多年来,汪兆龙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把改革创新的精神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水’,更重要的应和学生一起去探寻‘水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永远充满活力。”汪兆龙觉得他所做的种种探索和创新,究其根本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汲取养分。“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性的,也是人文性的。”汪兆龙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世界,以两袖清风、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如今,快到退休年龄的汪兆龙仍然天天提着笔记本电脑进课堂,课余时间和学生们谈天说地。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位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苏州市名教师从来都是那么谦虚随和,岁月在他的眼角发梢留下了点点痕迹,而他那颗执著进取的心却经久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