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院柳俊博士撰写的《江苏方言和彝语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地理类型格局——对地理类型过渡带的微观考察》(原刊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DOI:10.16101/j.cnki.cn32-1749/z.2021.04.005])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11期全文转载[http://ipub.exuezhe.com/qk_ctt.html?DH=H1]。该项工作在作者主持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YYB009)和王健教授领衔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17ZSTD015)等项目的支持下,考察中国境内语言的地理类型(桥本 2008)过渡地带上的两个典型个案即汉语方言南北类型过渡地带的江苏方言和我国西北部OV型语言和东南部VO型语言之间过渡地带上的彝语方言,发现江苏方言和彝语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分别呈现自北向南(见左下图)和自东北向西南(见右下图)的演进式地理类型格局。这种相似的演进式地理类型格局正是在语言接触背景下各方言系统内语用语法化的创新动力和语序固化的保守阻力之间博弈结果的差异梯度在我国重要类型过渡地带上的地理投射。
师范学院中文系李亚峰博士的论文《“同光体”形成考述》,于《复旦学报》2021年第3期发表后,近日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14期论点摘编。该文从发生学和传播学视角,系统考述了“同光体”的形成过程,指出学界盛称的“同光体”,实际应为“光宣体”,从而校正了人们对晚清诗史认知的“时代错位”,还原了失落的“清流”一代应有的诗坛地位和影响。近年来,李博士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中文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史学月刊》等转载、摘编以及英译推介,在学界获得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