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8周教职工政治学习材料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18 浏览量:

扎根苏州办大学 聚力内涵书新篇

为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常熟理工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党委工作报告

2022 9 27 日)

王培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常熟理工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中国共产党常熟理工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学校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化一流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苏州大地,深入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奋力谱写以特色鲜明、质量著称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应用型品牌大学初具影响。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学校党委、行政议事决策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组织的重要作用,夯实民主参与基础。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职能部门管理体制。坚持党管改革发展稳定,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推动,制定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接受省委第二轮巡视,认真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政治风险,确保学校政治大局的安全稳定。

(二)学科建设成效初显。完善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布局更趋合理,打造了一批地方(行业)急需的应用型学科,学科特色与优势初步显现。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 5 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顺利通过验收,成功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 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对标 2023 年申硕条件,初步遴选培育 6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三)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资源,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引进、稳定和培育并举策略,建立引进人才跟踪联系服务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 426 人,其中正高 42 人、副高 138 人、博士 352 人。实施博士化工程、境外研修工程、企业研修工程,打造名师论坛、学术沙龙和教师工作坊等平台,推动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新增省“333 工程”“青蓝工程”“双创博士”“科技副总”等各类人才项目 260 人次,新增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项目、业界研修等 323 人次。师资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专任教师占比 73.7%、专任教师博士占比 54%,比 2017 年底分别提升 7.9%、11%;4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 70%以上。

(四)学生教育管理扎实推进。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十大育人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改革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构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探索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思政工作力量不断增强。构建“全方位”招生宣传工作体系,五年来,招生录取分数稳中有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精准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多次被评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 A 等高校, 90%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就业,近60%毕业生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

(五)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内涵建设,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11 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13 个,6 个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6 个师范专业完成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 个商科专业通过 ACBSP 商科国际认证。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积极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 9 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1 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3 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实践创新训练实施体系,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均取得新突破,学校位列“2017-2021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全国第 5 名、江苏第 1 名。实施“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2019 年学校成为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1 年学校作为应用型高校代表参加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

(六)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深入实施科研平台培育工程,获批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工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教育强国项目,获评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等高层次科创平台,稳步推进声学、新能源汽车、服装与电商三大产业方向的 10 多个校地融合平台建设。依托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建有 7 个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培育工程,获批国家级项目 85 项、省部级项目193 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 2379 篇,出版各类著作 135 部,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其他各类省部级奖项 40 余项;科研总经费超 10 亿元,服务企业 1800 余家。授权专利 1710 件,其中发明专利 765 件,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合同到账经费 2.93 亿元。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50 个,研发机构 36 个,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 65 项。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获评全国“第五届优秀高等研究机构”,名列 2021 年全国公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排行榜”第 58 位。

(七)开放办学更趋深化。聚焦省市共建,推动两轮共建项目落实落地;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与常熟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获经费 1.3 亿元。积极拓展继续教育项目,承办培训项目近 700 个,培训人数 6 万余人。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理事会等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入选“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入选“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中美合作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入选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与乌兹别克斯坦高校签约留学生“2+2”双学位项目、推进中芬人才双学位合作培养项目。

(八)校园文化更具活力。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表述和标识系统趋于完善。继承“四自”教育优良传统,形成志愿活动、阳光体育、经典阅读等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融媒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以“理工星空”系列为代表的校园宣传深入人心。对照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标准,制定“校风创优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法治校园”“志愿校园”“书香校园”等创建活动,获得“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连续两届获得“省文明校园”荣誉。

(九)办学条件更加完善。加强财务和审计工作,推动采购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治理体系。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东湖校区新建宿舍投入使用,东南校区产教融合工程中心、网球馆整体竣工。着力加强师生生活保障,完成部分教学楼教师休息室、学生公寓和教师浴室改造。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推进疫情防控、事业发展两个责任同步落实,荣获“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荣誉称号。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获评“省智慧校园”“省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图书馆逐步实现向创新型、智慧型、研究咨询型转变,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十)党的建设富有成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巡学旁听制度,抓实抓好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选任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扎实推进教育部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省委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和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100%,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比例 100%,1 个二级党委、5 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多次荣获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和“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配齐专职组织员,保障党建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健全学校统战工作体系,获批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工会依法独立工作,推进关工委优质化建设,获“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推进共青团工作,开展“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品牌活动,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获评“省先进高校征兵工作站”。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过去,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苏州、常熟两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厚爱,得益于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常熟理工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校友们、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全面推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必须坚持把握方向、铭记初心使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定位。时刻心怀“国之大者”,时刻铭记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实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开拓进取。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实施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战略,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培育办学特色,打造学校亮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赢得社会赞誉。

——必须坚持内涵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观,推进和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省市共建、名城名校、校地融合,推动产教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有方向、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实践探索。

——必须坚持宗旨意识、服务师生员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从广大师生员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办学以教师发展为关键、以学生成长为根本、以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利益实现为落脚点,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党的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实施还不理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能力有待提升,作风有待改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待强化。学科建设方面,学科龙头地位未得到充分展现,学科意识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团队缺乏,学科平台层次不高。师资队伍方面,结构有待优化,水平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业务水平高、学术影响大的领军型人才严重欠缺,生师比专业之间不均衡。教育教学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转变需要持续推进。科学研究方面,高层次、大体量科研项目缺乏,标志性科研成果

偏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学校适应新变化、新挑战,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重要发展期。

从办学环境看,国家和地方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应用型高校办学提供了更大空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战略,为学校发展确立了目标和导向;苏州作为工业大市和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土壤和路径。

从自身优势看,学校较早迈上应用型发展道路,为发展赢得先机;坚定“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奋斗目标,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发展态势保持良好。

从竞争挑战看,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学校获取社会资源相对困难,在建设资金、高端人才引育、学术资源获取、优质生源招收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我们要清醒认识学校发展现状,树立忧患意识,先行一刻、快走一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谋划学校事业发展,奋笔书写我们这代人的常理工新篇章。

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扎根苏州办大学,实施学科引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全面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全方位推进校地融合、校产融合、校企融合、学院融合、专业融合,切实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常理工的更大贡献。

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提升办学层次,跻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更名“苏州工学院”,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大学而持续奋斗;强化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更加契合;内涵发展成效显著,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三、今后五年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举措

未来五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必须要用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标准来衡量各项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在谋划学校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确保“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要进一步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防风险放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位置,守住阵地,把好关口,建好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创新新闻宣传理念、话语方式、运行机制和技术平台,讲好常理工故事,凝聚学校发展精气神。

三要全面推进学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院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把建章立制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健全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努力让工作运行更加顺畅、决策执行更加有力、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师生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重要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强对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加强统战工作,健全完善大统战格局,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锻炼,不断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切实发挥工代会作用,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思想引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银发先锋”积极作用,持续做好老同志工作。发挥共青团教育作用,有力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

(二)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全方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一要加强分层分类建设。重视基础学科,提升基础学科建设层次;凸显应用学科,夯实技术创新基础;鼓励学科交叉,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做强工科,做优师范,做特文理商科。

二要实施专门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学科高峰高原计划,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成果亮点突出的重点学科。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新增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学科平台 7 个;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 4个高峰学科和一批高原学科,力争获批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数字经济、艺术、教育等 8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三要加强学科人才团队建设。以重点学科为牵引,凝练学科特色优势,集聚人才队伍,形成人才梯队;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围绕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建立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人才创新联盟。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要稳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担当、全面考核、精准引进的引人策略,进一步扩大专任教师规模。建立特聘教授制度,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求,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

二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新教师成长计划、骨干教师发展计划、卓越教师培育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境)外研修计划实施及“教学名师”培养工作,依托名师论坛、学术沙龙、教师工作坊等平台,开展能力培训和技能竞赛。通过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企业研修等锻炼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师资。

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效益。加强业绩考核,提高成果产出率,推动成果融入团队。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优化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与晋升和人才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守住入口、把住关口、打通出口,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弘扬师范教育良好教风学风。

(四)健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要不断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坚强阵地。进一步健全思政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多方协同的“大思政课”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统筹抓好党政干部、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专任教师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格局”。

二要多维联动打造育人共同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投身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增才干、长见识。注重体教融合,打造校园品牌体育活动,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推进高雅艺术、文化名家进校园,提高师生人文艺术素养。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

三要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和精准资助帮扶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五)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要做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系列项目。统筹推进特色学院、品牌专业、一流课程、重点基地等产教融合专项计划,新增 1~2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新增 3-4 个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获批 5 门左右省级产教融合一流课程;获批 1 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做好江苏省本科类产业教授遴选推荐工作,入选江苏省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

二要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主动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新工科专业、新文科专业,升级改造 3~5 个新兴专业。着力推进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专业和专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改革,按照一专业一项目化课程,建设 50 门左右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试点课程。

三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营造教学研究氛围。加快课程内容更新,积极推广实践驱动的新型教学方式方法,新增 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 2~3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积极发展“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建设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管理、信息支撑服务科学化、系统化。

四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持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金种子”培育计划,推动形成多学科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继续保持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同类院校第一方阵,力争稳居全国百强行列。

五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总结深化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继续优化校内专业评估模式,着力推进专业核心课程评估工作,实现质量保障的重心下移。强化高水平质保理念,积极探索质量文化建设路径。

(六)全面实施科研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

一要着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实施纵向研究提升计划,建立覆盖全链条的科研支持政策,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在高层次科研平台、高层次拔尖人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论文等方面取得突破。五年力争高水平论文突破 2500 篇,国家级科研项目突破 100 项。

二要提升横向科研服务的能力和质量。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大平台、布局大团队,以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面向区域、行业、企业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服务。五年单项合作经费超 100 万元的项目达到 150 项,实现专利转化 300 件以上;鼓励大额专利转让,单项专利转让超100 万元 10 项以上;成果转化总额突破 2000 万元。

三要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培育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充分整合政策、机制、信息、方向和人才等科研工作要素,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引导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共同体,联合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高级别项目。争取五年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科技奖 5-8 项。

(七)全方位实施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合作交流水平

一要全方位推进校地校产校企融合。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区域联动发展、市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深化“省市共建、校地互动、校企合作”的产教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思路,完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良性互动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能力,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要大力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推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急需的能力与力度。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二级学院之间的共建共享。推动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文理商科专业与工科专业的融通与复合。强基固本,突出特色,推动学院专业之间的共生发展。

三要坚持开放融合,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健全师生交流机制,推进国(境)外合作交流、访问访学、短期培训,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开发一批中外合作短期研修及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吸纳海外优秀人才,增加专业外教人数,打造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发展留学生教育,力争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 200 人。加强与国(境)外大学和跨国企业合作交流,构建多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八)加快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精神品质

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通过书画艺术作品、宣传海报、微电影、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苏州江南文化进校园,常熟优秀地域文化进校园。围绕礼敬中华、书香校园、龙舟竞渡、红色经典等主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学校红色经典教育馆、许璞精神教育馆等教育基地,实施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开展文化教育,陶冶师生情操。

三要做优做亮校园文化品牌。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常理工特色的大学文化。巩固壮大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凝练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秉承师范教育厚重、实干的优良传统,涵育师生素养,凝聚发展合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精心选树教书育人楷模,挖掘培育思政名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弘扬志愿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九)持续优化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保障发展的能力

一要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筹措更多建设资金,统筹资源配置,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完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成本核算,建立成本管理和分担机制,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二要进一步强化后勤保障。加强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强化资产科学配置,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积极整合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健全资产绩效指标,严格绩效考核。进一步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加强水电气管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精细化服务与管理能力。树立大后勤理念,稳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要进一步提升文献、信息化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作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强化校园新型数字基础建设,聚力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和课程资源建设中心。强化把信息系统深度融入学校主要业务领域,为师生提供全过程数字化服务。完善档案馆基础设施,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化建设。

四要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智慧平安校园安防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重点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工作。强化高校政治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政策,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五要进一步落实改善民生举措。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支持,努力解决好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持续改善校院两级机关作风,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健康关心,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聚焦师生餐饮需求,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内容。通过不懈努力,把常理工建设成为更加宜学宜业的美好校园,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幸福指数!

四、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是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根本政治保证。未来五年,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充分凝聚师生员工干事创业。

(二)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巡学旁听制度,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校内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力争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培育一支在地方知名的理论研究和宣讲队伍。

(三)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干部“育、选、管、用”机制,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任用。严把干部选任政治关、廉洁关,严格执行“凡提四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领导班子顶层设计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分级分类强化干部教育培养锻炼,不断推进干部轮岗交流,提升干部政治能力、领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

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强化干部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监督。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不断提振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

(四)以提质增效、对标争先为主要内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二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提高党支部组织党员、凝聚人才、动员群众的能力。健全集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严格“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不断推进新时代学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不断推进党员自我教育、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五)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党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落实、重在基层”责任体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持续抓好省委巡视整改,高质量推进常态化校内巡察。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学校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和正规化。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使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成为新时代的常态,营造学校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

苏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濒临上海,人文底蕴深厚,现代产业发达,扎根苏州办大学,使我们有了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底气;常理工源出师范、校园和谐、师生齐心,聚力内涵书新篇,展示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决心和志气。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阶段提出新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谱写常熟理工学院新的辉煌篇章而努力奋斗!



涵养清廉政治生态 护航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常熟理工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纪委工作报告

(2022 年 9 月 27 日)


现将中共常熟理工学院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向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校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五年,也是正风肃纪成效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纪委监委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纪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始终以理论武装为先导,引领纪检监察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及十九届中央纪委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根本任务,把讲政治贯穿到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好纪委在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保障发展中重要作用的任务定位,坚持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定位,正确运用好“四种形态”的方法定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定位,突出政治监督和监督重点,用好纪法“两把尺子”,服务保障改革发展。

二、始终以政治监督为根本,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强化监督理念。强化监督要把政治监督摆在首位,坚持党中央、省委和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政治监督。

拓展监督方式。坚持靠前监督、跟进监督、精准监督,通过参加、列席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及其他重要活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对“三重一大”等事项进行政治监督。建立纪委与党委沟通交流机制,以对校领导班子及成员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情况形成专题报告等方式,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

突出监督重点。重点做好对校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视巡察与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等情况的监督。强化对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落实情况。加强对选人用人情况监督,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5 年来共回复各类

党风廉政意见 275 人次,否定 2 人次。

抓实疫情防控监督。坚持把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及时制定疫情防控督查方案,下发疫情防控工作纪律通知,压紧压实疫情防控政治责任。疫情发生以来,以“四不两直”方式,90 余次深入相关部门与重点区域,聚焦关键环节和点位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制发提醒函 8 份,督促有关单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

三、始终以完善责任体系为抓手,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协助校党委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制机制。协助制定或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关于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 10 余项,把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横向协同联动与纵向压力传导结合起来,从明责、督责、述责、考责、追责等方面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协助校党委谋划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党委常委会至少每半年专题研究 1 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每年年初结合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和“两个责任”清单,及时报送履责记实信息。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承诺制,实行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记实制度。组织开展二级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纪检委员履责情况考核,压实“四个责任”。五年内共有 2 个二级党组织被问责。

四、始终以监督为首责,服务保障中心大局

强化日常监督。制定《纪检监督监察工作办法(试行)》,推 行重要事项提前向纪委备案制,开通网上报备审批系统,将监督监察嵌入到事前酝酿、事中决策和事后执行全过程。围绕国有资产、科研管理、基建后勤、招标采购、招生录取、职称评聘等资源权力集中或群众反映较多领域,开展日常监督 542 次,发现并推动解决问题 137 个。

推进专项监督。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紧盯问题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开展师德师风、招投标、食堂管理、行政办公用房、审计整改、公务接待、劳务酬金、专业认证经费使用、“小金库”专项治理等专项监督 26 项,发现问题 68 个,制发监督意见 5 份,发送提醒函 17 份。

构建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职能监督、党组织日常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联动监督,构建执纪监督引领、巡察监督跟进、审计监督到位、全员监督覆盖“四位一体”的大监督格局,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主辅交叉的立体式监督网络,整体效能正逐步显现。

五、始终以一体推进“三不腐”为基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校纪委带头梳理规章制度,制定《纪检监督监察工作办法》《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闭环管理工作办法》《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督促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全面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及时制定防控措施,填堵制度漏洞、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

强化经常性纪律教育。紧盯关键时间节点,运用专题会议提醒、“理工清风”微信平台提醒、关键节点提醒、警示教育提醒和廉政谈话提醒、约谈提醒等“六个提醒”,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每年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相关典型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现场警示教育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正确运用“四种形态”。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规范受理、妥善办理、跟踪督办等流程,切实发挥群众监督举报作用。2017年至今,共收到信访件 102 件,处置问题线索 36 个,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 18 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3 人。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26 个问题线索大起底,推动信访举报、问题查办等监督执纪工作规范、深入、有效开展。

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及时传达学习上级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与典型问题,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作风建设与监督检查。推动并协助校党委开展两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分别排查并整改问题 15 和 12 个;推动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校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打造廉洁文化品牌。制定出台《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编印《干部廉政读本》,开设“理工清风”微信平台,每年组织校园廉洁文化月活动。5 年来,开展廉洁教育微课堂 539 讲、廉洁名篇诵读活动 11 次、廉洁主题班会 176 个、党员干部廉政教育 104 次,征集师生廉洁文化作品 412 件,实现廉洁教育广宣传、全覆盖、重实效。

六、始终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发挥巡察利剑作用

高质量完成巡察全覆盖任务。协助校党委系统谋划校内巡察工作,制定出台《校内巡察工作办法(试行)》《巡察报告问题底稿管理办法》,每轮巡察均制订巡察工作方案、制作巡察工作手册,5 年内对 17 个二级党组织和 17 个机关部门党支部实施常规巡察全覆盖;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和安全生产、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项巡察,八轮巡察共发现问题 522 个。

扎实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协助校党委做好省委两轮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督促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制定出台《规范巡察整改报结工作实施办法》,对八轮巡察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截止 2022 年 8 月底,522 个问题已整改完成 517 个,5 个问题正在整改中,整改完成率 99%;被巡察党组织制定整改措施 886 条,修订完善制度 98 项,巡察整改报告正变成实际治理效能。

构建“六阶”“六维”“六联”巡察体系。立足新时代政治巡察工作要求,以巡察工作规范化建设为起点,把巡察整改和深化标本兼治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六阶”“六维”“六联”巡察体系,推动巡察工作与高等教育规律、巡察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巡察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个相统一”。

七、始终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提升监督执纪水平

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悟“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重大论断,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注重能力提升。聚焦“把队伍建强、让干部过硬”的要求,推进“打铁必须自身硬”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实务周周讲”、校内培训 50 余次,组织业务骨干参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省纪委监委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 20 余期;选派人员参加省委巡视、校内巡察锻炼以及中央纪委、省纪委专案组实际办案 30 余人次,着力提升纪法运用能力。

严格自我监督。制定并执行校纪委全委会和纪委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和完善校纪委委员联系二级党委工作制度,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在依规依纪依法履职上发挥表率作用。严格执行“江苏纪检监察干部八严禁”,坚持刀刃向内,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自我约束,严防“灯下黑”。

五年来,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纪委监委和学校党委的要求、师生群众的期盼相比,学校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一是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二级党委主动开展有效监督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不够到位,个别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的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二是职能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常态化协同监督机制还有待深化,对于潜在的廉洁风险,及时防控和有效监管还有薄弱环节。三是专职纪检监察干部政治能力和执纪执法本领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政治监督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些二级党委纪检监察干部履职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 工作体会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校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化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经验,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

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不断学

思践悟、融会贯通,确保纪检监察工作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上级纪委监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落实查办案件和线索处置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可以有效避免失误和避免执纪定性不准等情况,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必须坚持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认识把握、放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中谋划部署,聚焦上级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开展政治监督,始终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

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坚定鲜明政治立场。全面从严治党要回应师生关切,凡是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师生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制止纠正,把师生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为正风肃纪的着力点,切实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三不腐”。紧盯“关键少数”、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坚持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教育感召一体发力,将正风肃纪反腐与完善制度、促进治理、高质量发展贯通起来,把一体推进“三不腐”贯穿廉洁校园建设始终,校园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第三部分 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跃升期。站在新的起点,纪检监察工作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服务保障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实现。

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纪检监察组织体系,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廉洁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形成政治清明、校风清正、干部清廉、文化清朗的校园政治生态。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上级纪委监委和学校党委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严”的主基调,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的叠加效应和综合效能持续放大。

一、自觉践行“两个维护” ,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强化政治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督促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聚焦“国之大者”,自觉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带动全校师生朝着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前进。

聚焦监督重点。紧紧围绕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政治监督,紧紧围绕“三新一高”加强政治监督,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加强政治监督,紧紧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政治监督,紧紧围绕“四个落实”巡察要求加强政治监督,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强政治监督,以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做到“两个维护”。

勇担政治责任。把政治监督融入日常监督的各方面,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政治上来判别,推动从政治上来解决。要以政治巡察、专项督察为抓手,实施好政治监督,深入剖析政治监督中所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建立健全加强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把政治监督融入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考察内容,督促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坚守监督首责定位,推动有形监督向有效监督深度转变

紧盯“关键少数”,加强“一把手”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督促压实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责任,自觉担当起对同级“一把手”的监督责任,使监督与被监督成为自觉。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工作约谈、组织函询等方式,跟踪督促解决,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加强纪检监督与审计、财务、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重要事项协同办理、问题线索定期会商、监督信息常态共享、政治生态共同研判等机制,定期沟通情况、通报问题,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促进监督职责再强化、力量再融合、效果再提升。

创新监督方式,推动监督提质增效。综合运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实地走访、重要事项报告、查阅资料、约谈提醒、谈话函询、精准问责、廉政“画像”、听取汇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督,常态化开展廉政谈话,抓早抓小“治未病”,

把监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在实处。

三、拓展作风建设成效,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紧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岗位领导干部节前集体廉政谈话,严查奢靡享乐、铺张浪费,持续整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餐饮浪费、滥发津补贴等不正之风,坚决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推动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以作风攻坚助推事业攻坚,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

坚持纠树并举弘扬新风正气。紧盯损害师生切身利益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持续整治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侵占科研经费、侵害师生利益等行为。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学术研究,巩固作风建设成果,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四、持续深化标本兼治,切实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综合效能

监督护廉,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做到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实施“嵌入式”监督,特别是政策扶持力度大、资金投入额度高、资源权利集中的领域和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在“专上做文章,在“治”上下工夫。精准有效处置问题线索,不断提升监督执纪执法质效,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制度固廉,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发挥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体系。推动全面梳理教学、科研、干部人事、学生事务、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补齐制度短板,建立各领域全面覆盖、重点领域织牢织密的全维度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权责一致的监督机制,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保证学校各项权力在制度体系下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文化润廉,涵养不想腐的自觉。常态化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思想教育、纪法教育,综合用好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推动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积极拓展校园廉洁宣传阵地,发挥二级学院专业特色,深入实施“廉洁文化月”活动,持续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将廉洁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青川智库作用和艺术与人文学科优势,在理论层面加快学术研究步伐、在实践层面大胆探索创新,固本培元、 涵养正气,在全校上下营造“不想腐”的文化氛围。

五、贯彻巡视巡察联动,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利剑和密切联系群众纽带作用

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聚焦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紧盯被巡察党组织职能责任,突出领导班子和“关键 少数”,深入查找、纠正政治偏差,督促被巡察党组织切实加强整改。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做好巡察工作,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好巡察联系群众纽带功能,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把强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作为重要方向。主动融入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在工作部署、监督内容、成果运用等方面与上级巡视工作有机衔接,做“精”常规巡察、做“深”专项巡察、做“实”巡视巡察整改,有效发挥巡视巡察系统优势和综合监督作用,使巡视巡察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六、强化自我监督约束,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突出政治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带头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守初心使命,涵养境界情怀,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加强能力建设。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把政治与业务、管理与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纪检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全员培训由全覆盖向提效能转变,由应知应会向融会贯通提升,由业务培训向实战训练拓展,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深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深化“打铁必须自身硬”专项行动,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三转”,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师生监督,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队伍。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学校未来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坚信,新一届纪委在上级纪委监委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学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员工,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一定能够开创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快速通道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后台管理